NAT COMMUN | 王金凯课题组与费城儿童医院合作通过单细胞纳米孔测序揭示m6A介导新型RNA质量控制机理
由于真核细胞需要通过经典的RNA质量控制机制NMD (无义介导的RNA降解)来发现提前终止密码子,因此95.4%的正常终止密码子都位于最后的外显子上。然而,除此之外,真核生物的基因仍然普遍进化出多种奇特模式,比如:84%的基因不含有>400nt的中间外显子,最后外显子上的终止密码子又普遍靠近5’端。这提示这些特殊的模式的形成也可能是真核细胞RNA质量控制的需要,然而是什么样的质量控制方式需要基因形成这些特征并不清楚。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RNA的加工过程调控m6A的形成,外显子接头复合物(EJC)会抑制m6A形成,从而使EJC附近200nt的范围难以被m6A修饰。另一方面,m6A主要富集于3’UTR区靠近终止密码子的位置,近期研究也发现CDS区而不是3’UTR区的m6A才能促进m6A降解。这提示不同的RNA加工方式可能会造成m6A的差异,比如,终止密码子位置的稍微改变可能会让m6A的主要信号从3‘UTR变为CDS区。然而全长转录本上的m6A分布模式尚不明确,尤其是在单细胞水平,这阻碍了人们对这一科学问题的深入研究。
7月1日,小狐狸直播 王金凯教授课题组与美国的费城儿童医院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Isoform characterization of m6A in single cells identifies its role in RNA surveillance”的研究论文。该论文开发了m6A-isoSC-seq技术,利用单细胞牛津纳米孔长读长测序,通过APOBEC1-YTH诱导的C-to-U突变率来测量m6A的修饰水平,首次实现了单细胞分辨率下全长转录本的m6A修饰图谱绘制。研究团队发现:和相同基因的其它转录本相比,特异性高度修饰的转录本主要富集于错误剪接以及内含子提前加尾(IpA)形成的截短型转录本。错误剪接,尤其是内含子保留,容易形成长的高度m6A修饰的中间外显子;而IpA转录本是在转录过程中通过内含子区域的加尾信号进行加尾产生的,这会导致IpA选择原本内含子里的一段区域作为最后的外显子,形成截短的RNA,由于这种情况下随机产生的终止密码子通常比正常的终止密码子更加远离最后外显子的5‘端,从而使m6A的主要分布区域位于IpA RNA的CDS区而非3’UTR区,进而促成IpA RNA降解,实现对IpA RNA的监控。研究还发现m6A介导对错误加工RNA的降解不依赖经典的NMD通路,但是依赖最新报道的m6A-CDS decay通路。
该研究不仅开发了单细胞全长RNA 水平解析m6A修饰的新技术,更揭示了m6A是真核细胞中RNA质量控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该研究也为细胞RNA监控异常产生毒蛋白并介导显性负效应疾病的机理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该研究论文通讯作者为小狐狸直播 的寸益贤博士(王金凯课题组博士后)、王金凯教授、以及美国费城儿童医院的林兰教授,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为王金凯课题组任志军(博士后)、何家梁(博士生)、黄翔(博士后)、高岩(博士后,后加入费城儿童医院)、魏川川(博士后)。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学基金、博士后基金的支持。